產業新聞

物聯網大浪潮 臺灣ICT新成長曲線

口述/唐震寰整理/劉麗惠 圖片提供/工研院、美聯社、商業周刊

台灣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產品一站式購買平台

面對襲捲全球的物聯網浪潮,台灣如何搶先一步?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指出,將台灣原有硬體製造優勢,整合軟體與服務,才能將數位化變成實際的互聯。

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認為,製造業及健康照明產業可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應用,有機會解決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
工研院服科中心主任唐震寰認為,製造業及健康照明產業可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應用,有機會解決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浪潮卷,全球顧問機構麥肯錫股票,2025年全球物聯網商機將高達6.2兆美元,吸引蘋果、Google、IBM、三星等國際重量級大廠相佈局。台灣擁有資通訊硬體供應鏈優勢,自然不會在這波大浪潮置身事外,科技大廠上至積台電、鴻海,小至新創公司,無鎖定物聯網商機。來看,全球物聯網市場目前尚未出現主導大局的業者;且放望去,檯面上小有成績的物聯網應用廠商,取而代之的並非是擁有龐大資源的大企業,而是諸如智慧家庭供應商Nest、穿戴式裝置業者FitBit之類的新創公司,頗有小米戰大鯨魚的味道。

物聯網大餅,台灣如以健康照護面對、工業4.0偶像應用領域為例,先前係因台灣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內需)、醫療體系領先華人市場,席捲了因為台灣製造能力強、有完整的硬件供應鏈,加上上台灣半導體優勢通訊兵與資ICT產業優勢,兩者皆可由內需市場以及台灣獨練優勢通訊兵。

貫穿開發一套完整的系統整合平台,打造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不僅可協助台灣產業發展出應用服務整案輸出及服務化產品高價值化的新商業模式,且善用物聯網貼近用戶的特性,有機會助力台灣ICT產業跳脫缺乏規格製定能力的台灣宿命產業成長波曲線。當然其他如國內業者經營多年的居家解決方案及已有良好案例的車聯網也值得重視,必須慎重考慮相關產業在物聯網市場的發展策略。

物聯網無疑是近年來主流科技趨勢。根據國際知名市調機構Gartner 2012~2015年Top 10策略科技趨勢,物聯網連續四年列入重要策略科技前五名。 2014年對Gartner2000項資訊科技,119個趨勢領域進行調查,正式認定物聯網取代大量資訊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資訊科技。

台灣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產品一站式購買平台

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平穩

其實,備受全球矚目的物聯網到底為何?各大調研機構都有其獨到的定義。Gartner認為,物聯網是一個由實體物件所構成的網路,然後透過物件內的嵌入式科技,與內部狀態或外在環境彼此溝通,再透過網路產生互動;麥肯錫則簡單指出,物聯網就是把實體世界轉換成虛擬訊息,意即把各式各樣的物體數位化之後串連在網路上;而全球網通大廠思科(Cisco)則認為,物聯網應用已經發生了,但當聯網的「事或物」超越聯網人口,就代表物聯網時代來臨。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對物聯網則有更簡潔的看法,稱之為「互聯網+」,也就是任一產業疊加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衍生出的應用服務。

綜合各界的看法,我們將物聯網定義為一個「服務系統」,內嵌感測器之智慧聯網設備(Smart Object),經通訊網路傳送訊息後(Interconnection),物聯網系統自行處理與分析(Intelligence)並自動做出應對、回饋與服務(Service)。

之所以將物聯網稱之為「服務系統」,係因在物聯網一連串的價值鏈上,包括:感測器製造商、智慧裝置製造商、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電信/行動網路營運商、服務創新引擎商、系統整合企業、服務提供商等,由軟體服務所創造出的產值遠遠超出硬體。根據Gartner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龐大的物聯網商機中,Apps與服務占比超過八成,預計2020年營收可達2,620億美元。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物聯網討論與研究這麼久,但直到近二、三年來才受到廣泛重視?這主要是因為技術面及IT基礎設施都日漸成熟,包括:智慧物聯網設備感測器及電池微小化及節能化的問題逐漸解決,聯網技術如藍牙4.0/ZigBee發展日新月異,雲端服務快速發展,以及3G與4G無線寬頻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普及,讓物聯網生態體系與服務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相關的應用服務自然水到渠成。

其中,智慧型手機的風行,讓智慧物件連網容易,更是開啟物聯網時代的首要功臣。根據全球行動通訊協會統計,2014年,全球行動裝置累積出貨量已超越全球72億的總人口數,為數眾多的行動裝置與服務,為物聯網打下良好的基礎。

外溢產值逾六兆美元

在國際大廠多年來投入與布局之下,不僅一般消費性物聯網產品推陳出新,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物聯網在商用領域的應用發展,也備受重視。包括能源、健康、工廠製造、零售業等領域的企業,也對物聯網高度矚目。根據思科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企業CXO(編按:泛指公司領導階層,例如CEO、CFO等)認為,過去三年均已看到物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並且有超過九成的企業領導人希望公司儘快導入物聯網應用,才不會喪失競爭優勢。

隨著物聯網發展逐漸成熟,商機也不斷擴大。根據Gartner與麥肯錫的預估,到了2020年物聯網將衍生出1.9兆美元經濟外溢產值, 2025 年可進而成長達每年6.2 兆美元。

由於物聯網應用服務非常多元,因此大家都在尋找,最具商機的物聯網服務為何?對此,Gartner與麥肯錫一致提出,智慧製造與智慧健康照護服務,為兩大最具商機的應用。Gartner預估,2020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應用,將占所有應用市場比例各達15%;麥肯錫則提到,2025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的占比將分別高達37%與41%。

製造業及健康照護產業之所以有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的應用服務,在於它有機會解決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以及利用物聯網技術,讓製造業智慧化,以提高生產效率,補足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缺口,並讓珍貴的人力資源往創新、研發與加值領域移動。

以智慧健康照護為例,全球人口結構改變,高齡者比例增加,健康費用支出亦大幅增加,勞動力也隨之下降,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重大挑戰。以臺灣為例,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健康支出將急速攀升,預估2025年將超過新臺幣1.3兆元(目前約為9,000億元),到2050年該項支出將超過七兆元(臺灣目前人口老化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205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不僅臺灣如此,美國2012年的健康支出已超過2.4兆美元,達國家GDP的17%,該項支出每年將以5%~6%持續成長,超過該國GDP的年平均成長率。

為應對一個重大挑戰,全球健康照顧服務模式輻射擴散(Paradigm)轉變):從「以醫院/醫師為中心的被動照顧(治療)」轉移至「以人為中心之無虛無哮喘主動整合健康照顧服務(治療/預防/保健)」,以個人化的預防保健為終極目標。以先進國家為例,丹麥以家庭醫療服務輔助醫院醫療服務,降低急性醫療支出;而日本目前健康長壽社會,以增加國民平均健康餘命一歲為標的,讓人民更健康,並可降低健康支出,一舉兩得。台灣健保也已經準備好推動「論人計酬」制度,從疾病保險走向健康保險。

由於要推動以人為本的無塔整合式服務,服務空間樞紐醫院,擴展到個人行動與生活空間,如何有效整合應用端(如穿戴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網路、雲端運算及Apps服務,開創智慧健康照顧服務,雖然屬於高環節跨領域整合工作,但可打造就銀經濟機會,開創台灣新產業。國外已紛紛推動相關智慧健康照顧服務,如e-Health或m-Health等服務。

因此,全球科技大廠爭相投入健康照顧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例如蘋果推出HealthKit平台,欲主導未來智慧健康照顧市場;另外,Google也推出與智慧裝置的「Google」整合應用台灣IT廠還在維護卡位戰中置身事外,似聯發科、宏碁、華碩、英業達均在物聯網健康照護應用服務方面表明了意願,積極佈局,台灣已擁有國際對抗之華人健康照護專業知識,及撤回的ICT產業對抗,在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的銀經濟商機中,應能掌握到很好的機會。

另外,全球陸續有許多新創公司成立,以物聯網環健康照顧服務在市場上推出了可控矽露頭角。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健康與健身追蹤服務業者Fitbit,推出智慧手錶與手硬裝置,並結合軟體與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包括健康與健身分析的軟性服務課程,以及提供合作夥伴公開的應用程式界面,加速其創新應用服務,讓該公司成功以小搏大,竟然擊退耐吉與蘋果巨人相關合作的智慧手環FuelBandBandBandBand產品。

Fitbit以新星之姿,在健康照顧市場搶得先機。 2014年Fitbit就超過七億美元,在全球健身追蹤裝置市場拿下58%的市佔率,連AppleWatch上市首周市場也不及Fitbit。甚至Google傾力推出的Google Glass,目前也暫時以失敗退場。

這些例子引發了大廠在物聯網的戰罷吃香。回顧最初網路(網路)的發展軌跡,也是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Facebook、Google擊垮軟體天王微軟,在網路應用服務稱王。物聯網是否會複製網路小蝦米打敗大鯨魚的歷史?後續發展值得觀察。而這也為台灣業者帶來不小的啟示,台灣若能發展出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再進一步搭檔上國際大廠的物聯網平台,趁勢崛起。

善用既有優勢攻佔物聯網

整合穿戴裝置,推出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機會增加搶佔市場。
整合可穿戴裝置,推出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增加機會搶佔市場。

物聯網所帶來的機會,台灣從科技產業企業界乃至新創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物聯網浪潮,開創新商機。事實上,台灣可以善用資通訊流程供應硬體鏈製造優勢,以及在華人圈卓越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整合出軟、硬體結合的應用服務系統,從台灣內需市場出發,建立了現場域,完善了軟體、硬體以及服務,打造了一套成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

以誠信之健康為代表,台灣擁有全球華人地區最先進的健康醫療服務文化,國內各大醫療院所在科技化導入與應用上也走得非常快,因此科技廠商與醫療院之間的合作如果更加緊密,勢必發展出可以創造價值的醫療健康與護照物聯網應用,除此之外可以推動相關服務,也可以帶硬體製造商帶硬體製造商帶硬體製造商。

目前全世界共同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硬體方面,有明顯大廠在開發可監測生理數據換裝的穿戴式裝置,全球供應鏈成熟;平台方面,Google、蘋果雙雄都在發展健康應用平台。言之、需求、硬體、國際平台萬事俱備,只要台灣提出一套創新好用的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與服務,接入機會國際之勢,以整套輸出方案或服務化產品(產品作為服務)的商業模式,搭上全球健康照護大餅的列車。

以工研院所製定的「門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系統」方案為例,結合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錶、心率帶相關)、運動導引技術及專業領域知識解決,有效評估心臟病自我住院復健、慢性關節炎住院運動康復,及肺癌前期患者之身體適能促進等服務。在治療過程中,除曾在基長庚醫院心臟外強健中心進行臨床實驗,同時完成新竹香山區以外的社區現場域驗證。本系統結合台灣優勢產業與誠信的華人醫療領域專業知識,為工研院開發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服務之沙漠。目前已培育出一項新創事業,並開始將ICT產業從製造業升級或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擴大台灣產業者在市場的影響力。

另外在工業4.0方面,台灣工具機、PCB板與3C產品的製造能力在全球居領先之列。因應物聯網時代到來,如何感測器與智慧裝置,結合創新服務與模式,讓我國從低附加價值之產品製造或代工角色,躍升為服務化產品的提供者,新增系統整合、製造工藝規劃與維修等服務收入,提升所製造或代工產品之附加價值,屬於工業4.0時代智慧自動化,相關產業所要提升的。

硬體製造+垂直產業知識

其實,不只是健康照明、智慧製造應用服務,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公共服務等,台灣也應該是整合硬體製造優勢,創新服務開拓市場商。例如,我國高速公路收費系統e-Tag,在國內經過長年的服務驗證之後,目前已成為感測成功率高達99.8%的商業化應用服務,獲得越南的青睞,因此越南政府高層已派人到台灣參訪,最早於2015年底在越南國道一號

當然,除了其他軟性硬體廠商可以從物聯網趨勢中創造新的機會之外,由於物聯網需要非常多元的創新應用,因此也正為全球新創公司帶來的成功契機。貿易之際,台灣旺盛的創新創業能量,也應該迎合這股物聯網大浪潮,積極以國內物聯網創新應用,搭檔蘋果、谷歌等國際分散式的平台,尋找站在巨人依托上開創全球市場的機會,或者與國內科技大廠如華碩、宏碁等,一起從市場出發,首先跨足全球市場,都是可行的方向。

綜觀而論,全球製造與IT大廠都競相參與分食物聯網市場大餅,在主導業者尚未出現之際,整個市場呈現出小廠急創新、大廠忙併購的活躍,當然這也顯示出未來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台灣在應用硬體製造能力優勢之際,必須改善硬體思維製造,在軟體與服務上下更偉大的功夫,打造整合硬體+軟體+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能力,同時也憑藉台灣擁有推動華人圈的文化、藝術與優質生活底韻,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連網創新應用服務,進一步在全球運輸機服務所打造的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新創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成長。

台灣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產品一站式購買平台

物聯網IoT是什麼?關於物聯網的5大應用!定義、技術一次看!

一、 物聯網 IoT是什麼?

物聯網定義

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是指將各種物品、設備、系統通過網路彼此連接起來,將資訊的收集、傳輸和交換,從而實現智慧化控制和管理的一種技術。

物聯網使物品可以獲取獨一無二的標識,並透過網際網路傳輸資料,使物與物之間的無縫溝通。

物聯網的5個核心概念

物聯網的核心概念是「連接」,它打破了傳統的物理限制,讓設備彼此之間可以溝通交流,實現智慧化管理和控制。簡單理解: 想像一下,你的手機、家電、汽車、甚至家裡的燈泡都能透過網路相互連接,並根據你的指令或環境變化做出反應,這就是物聯網。

1. 萬物連接:物聯網的核心理念是將現實世界中的萬物通過感測器等設備與網路相連接,打破物理隔閡,實現全面互聯。

2. 數據交換:物聯網通過網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之間的數據採集和交換,收集大量數據用於分析和決策。

3. 智慧控制:透過物聯網實現對連接設備的遠程監控和智慧化管理,根據環境變化及時做出反應和調整。

4. 識別編碼:每個連接物件都分配有獨一無二的編碼,方便辨識和追蹤管理。

5. 覆蓋廣泛:物聯網的應用範圍廣泛,涉及製造、物流、醫療、家居、個人等各個領域。

物聯網是什麼 

二、 物聯網 IoT 的發展歷史

物聯網已不是個陌生的詞彙,早在1980年代出現了第一台可透過網路查詢庫存的可樂售賣機十,物聯網的概念就可被追溯;而在1999年,Kevin Ashton正式提出物聯網一詞,這個概念獲得了廣泛關注。

到了2024年,物聯網已然成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力量。智慧設備無所不在,萬物相連,大量數據被採集並透過AI技術進行分析和處理,為各行業帶來效率提升和創新發展。物聯網與5G、AI、大數據等技術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的應用場景,促進了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升級。

以下為簡單的時間線:

時間 發展
1980年代 出現第一台可透過網路查詢庫存的可樂售賣機
1999年 Kevin Ashton正式提出物聯網一詞,概念獲得廣泛關注
2000年代 RFID、IPv6等相關技術發展,物聯網應用開始逐步落地,
出現智慧家居、智慧製造等早期應用案例
2010年代 物聯網迎來爆發式增長,大量智能設備和傳感器連接網路,推動數據採集和分析發展
2020年代 5G、AI等新技術加入,物聯網應用範圍進一步擴大到智慧城市、遠程醫療、智能農業等領域;物聯網安全、隱私保護等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三、 物聯網IoT 的五大應用

 物聯網IoT 應用一:智慧家庭 (Smart Home)

家居監控、燈光調節、語音助理

5G、AI等新興科技推動下,透過物聯網連接各式智能家電裝置,智慧家庭帶來全新居家生活體驗。語音助理智慧音箱可遠端控制家電設定、智能監控系統提升家居安全、自動化調節燈光、影音等都打造舒適智慧生活圈。智慧家庭不僅實現高度整合、提升便利性,更能節約家庭開支、提供優質娛樂體驗。隨著技術演進,物聯網智慧家庭應用範圍遍及智慧照護、節能管理等,滿足全方位生活所需,正引領家庭生活邁向全新數位化世代。

物聯網是什麼 

 物聯網IoT 應用二:智慧城市 (Smart City)

交通管理、環境監控、公共服務

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各種城市問題日益嚴峻,有賴創新科技的支援方能因應挑戰。智慧城市正是透過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整合各類城市系統設施,實現精準管理及資源調度。

例如,利用物聯網感測器收集交通數據,輔以AI分析規劃智慧交通方案,減少城市壅塞;又或是透過5G網路與雲端運算,提供市民遠距醫療、線上繳費等智慧生活服務,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大幅改善市民生活品質。

智慧城市發展已是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不僅可優化公共資源運用,提升城市經營效率,更可創造永續、宜居的智慧生活環境。各國政府皆極力推動智慧城市計畫,建構數位化、智能化的城市體驗,為居民打造美好的智慧生活。

 物聯網IoT 應用三:智慧醫療 (Smart Healthcare)

遠程醫療、健康監測、疾病預防

智慧醫療的發展,正透過資訊通訊技術,改變著傳統的醫療模式,提供更精準、便利且高效能的醫療照護服務。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更實現了個人化醫療、居家智慧監測、流程自動化等創新應用,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醫療體驗。

運用穿戴式裝置、感測器等物聯網設備收集生理數據,搭配人工智慧分析系統,可實現遠距醫療監控和睡眠障礙等疾病的精準診斷與照護。病患無需長途奔波,即可獲得高品質的居家醫療服務。例如,患者透過穿戴式裝置,將心跳、血壓、血糖等數據即時傳輸至雲端平台,讓醫生隨時掌握患者的健康狀況,並提供適當的治療建議。

物聯網是什麼 

智慧醫院的出現,整合了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技術,簡化了醫護人員的行政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數位化決策中心能加速緊急狀況處理,優化就醫體驗。醫療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亦能改善醫院營運。例如,智能導航系統可協助患者快速找到目的地,自動化藥物配送系統則可減少錯誤發生率,提升醫療安全。

透過影像、語音等遠距醫療技術,醫生可隨時隨地為病患診療。智慧感測器監控患者狀況,發現異常立即通報,實現24小時全天候照護。獨居長者亦可透過智慧系統,及時獲得所需照顧。例如,透過視訊診療,醫生可以遠端為患者進行診察,減少患者舟車勞頓的時間。

智慧醫療的發展,不僅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也為醫療產業帶來革新,為患者創造更便捷、更有效率、更人性化的醫療體驗。未來,智慧醫療將持續發展,與科技緊密結合,打造更美好的醫療照護環境。

物聯網IoT 應用四:智慧農業 (Smart Agriculture)

 精準灌溉、病蟲害監測、農作物管理

智慧農業透過將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科技運用於傳統農業,實現遠端監控、自動化管理、精準決策等功能,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利用無人機、感測器等設備收集農田環境及作物生長數據,透過雲端分析系統對數據進行分析,可實時掌握作物狀況,並針對不同情況提供最佳化的決策建議,如精準灌溉、施肥等,確保作物生長品質。

透過自動化生產設備如自動灑水系統、智能溫室等,可大幅節省人工,提高產能。在養殖業中,智慧養殖系統可透過感測器監控養殖場環境,自動投餌並掌控投餌量,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物聯網技術為農產品溯源提供便利,消費者能隨時追蹤農產品生產流程。同時,農業電商平臺讓農民輕鬆把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拓展銷售渠道。

 物聯網IoT 應用五:智慧製造 (Smart Manufacturing)

生產流程優化、設備維護、品質控制

智慧製造在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品質管控、供應鏈管理等各環節實現智慧化升級,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品質和靈活性。物聯網感測器收集海量生產數據,經人工智慧系統分析後,能精準預測故障、優化工藝參數,實現預防性維護和生產優化。智能機器人的廣泛應用,則大幅減少人力投入,提高自動化程度。

實際上,智慧製造已在全球製造業中廣泛應用和落地。例如通用電氣公司的智慧工廠,透過感測器和工業物聯網技術監控整個生產過程,實現自動化生產和預測性維護。另一個案例是博世在新工廠應用的智慧物流系統,透過無人駕駛車輛和機器人自動運送零件,提高了物流效率。

智慧工廠實現高度自動化與信息化生產;智慧物流提高物流運營效率;數位化設計與製造則縮短產品研發周期。透過個性化定製、柔性生產線等手段,智慧製造能滿足日益多樣的客製化需求。

四、 物聯網技術的構成?

  • 無線網路技術

無線網路技術是物聯網的關鍵環節,負責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常見的無線網路技術有Wi-Fi、藍牙、ZigBee、LoRa等。其中Wi-Fi主要用於近距離高速率數據傳輸;藍牙適用於中短距離低功耗設備互連;ZigBee則針對低功率、低成本的短距離傳輸需求;LoRa能實現遠距離、低功耗的廣域網絡覆蓋。這些技術綜合運用,為物聯網構建了多層次的無線網絡。

  • 感測器技術

感測器是物聯網數據採集的前端,負責從環境中獲取各種物理、化學等數據訊息。常見的傳感器包括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光線傳感器、聲音傳感器、位置傳感器等。這些感測器收集到的原始數據,將通過網絡傳輸至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和分析,為物聯網應用提供數據來源。

  • 雲端平台技術

雲端平台技術為物聯網提供了數據存儲、計算、分析等服務支持。物聯網設備採集到大量異構數據後,需要在雲端平台中進行匯總、處理和分析,為上層應用賦能。同時雲端平台還能提供設備接入、數據可視化、應用開發等多項功能,是物聯網系統的重要支撐環節。

物聯網是什麼 

五、 物聯網的未來展望

人工智慧將賦能物聯網,催生更智能化的應用場景。智慧語音助理可實現與智慧家居設備的自然語音互動,透過機器視覺技術,可對影片數據進行實時分析,應用於智慧交通監控、工業缺陷檢測等。結合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優化物聯網系統的決策,提高製造業設備利用率。

5G網路的高頻寬、低延遲、大連接等特性,能極大提升物聯網系統的即時響應能力和可靠性,滿足海量物聯網終端設備接入需求。5G將成為支撐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基礎建設,使萬物互聯、泛在連接的願景成為可能,比如在智慧城市、智能駕駛、工業4.0等場景,都離不開5G網路的支援。

永續發展是物聯網發展需要重視的大趨勢,利用物聯網技術,可以實時監測和優化資源利用,降低碳排放,實現循環經濟。但與此同時,物聯網設備接入的迅猛增加也將帶來網路安全風險,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或許將為物聯網設備帶來更安全可靠的防護。此外,物聯網監管也日趨嚴格,包括設備清單要求、數據安全合規等,將進一步促進物聯網健康有序發展。

總之,未來幾年物聯網的發展將更加多元化,與其他新技術融合創新,孕育出大量創新應用,全方位推進智慧社會、智慧生活!

六、 物聯網Q&A

Q1. 物聯網是什麼?

A: 物聯網(IoT)是指將各種設備、物件、系統透過網路相互連接,並進行數據收集、分析和交換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你的手機、家電、汽車、甚至家裡的燈泡都能透過網路相互連接,並根據你的指令或環境變化做出反應。

Q2. 物聯網有哪些應用?

A: 物聯網的應用非常廣泛,涵蓋了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
智慧家庭: 透過語音助理控制家電、智能監控系統提升家居安全。
智慧城市: 利用物聯網感測器收集交通數據,規劃智慧交通方案,減少城市壅塞。
智慧醫療: 透過穿戴式裝置監測患者健康狀況,實現遠距醫療和精準診斷。
智慧農業: 透過感測器收集農田環境數據,進行精準灌溉、施肥等,提高農作物產量。
智慧製造: 利用物聯網技術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品質和靈活性。


Q3.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有哪些?

A: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包括:
無線網路技術: 例如Wi-Fi、藍牙、ZigBee、LoRa等,負責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
感測器技術: 例如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等,負責收集環境數據。
雲端平台技術: 負責處理大量數據,提供數據分析、應用開發等服務。

台灣物聯科技有限公司採採購平台

萬物都可聯 顛覆你的生活

中國時報【施施╱綜合報導】

各國消費者都十分期待,5G到來後網速將大幅飆升,但若只是提高網速,業界就不會對5G產生如此大的興趣。事實上,5G引發的產業變革效應才是它真正迷人的地方。許多在4G時代受限於速度、穩定性的服務與應用,都將在5G紀元大展身手,車聯網(IoV)、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製造、遠距醫療等,也很可能隨著5G普及加快實現的腳步。

物聯網 萬物都可聯 顛覆你的生活
無線行動裝置演進過程

5G時代 贏在想像力

英國行動數據分析公司OpenSignal分析師佛格表示,「不論我們想用智慧型手機做什麼,5G都能讓我們做得更快更好…試想我們可以擁有擴增實境(AR)智慧眼鏡、行動虛擬實境(VR)、更高解析度的影片、物聯網讓城市更加聰明,但真正令人興奮的,是那些根本無法預知的新業務」。

大陸移動通信產業研究院產業與業務合作部高級管理專家于江指出,5G網路的基本設計理念與3G、4G不同,「3G、4G主要考慮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但5G考慮的是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每個看似平常的物體都可能作為1個IP位址與5G網路相連」。

物聯網 成為主戰場

由於物聯網的發展必須仰賴高可靠度、低延遲、大頻寬的網路技術,所以物聯網料將成為5G「主戰場」。

物聯網是指讓所有可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的網路。透過物聯網,可利用主控裝置對機器、裝置、人員進行集中控管,也可對家庭裝置、汽車等進行遙控,搜尋物體位置、防止物品遭竊等。物聯網收集的小筆資料最終整合為大數據(big data)後,可用於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犯罪防治、傳染病防治等社會重大措施。

較小範圍的應用則包括無線操控機器人進行手術、利用無人機進行搜索救援任務或災害評估、控制、利用可穿戴健身裝備也隨時監測健康數據,並於緊急狀況發生時通知醫療單位或發送求救訊號等。

超新星 XR取代手機

在影音娛樂、電玩常用的虛擬科技方面,除了早已廣為人知的VR、AR、混合實境(MR),5G也將催生新一代的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簡稱XR,X代表現有與未來可能出現的虛擬技術,目前常見的定義是VR+AR+MR)。高通公司產品管理資深總監史都華表示,由於XR的發展動力來自行動領域,XR終端必須具有低功耗、小尺寸、可擴展等特性,未來除娛樂外,XR還可應用在學習、工作、就醫等領域。高通甚至預言,XR將成為下個移動計算平台,有朝一日將取代智慧型手機和PC。

物聯網時代來臨!

物聯網時代來臨!
蔡茹涵 Cheers雜誌172期 2014-12 圖片來源:Amily-shen
2020年的全球物聯網商機達9.8兆元。IT研究及顧問公司Gartner指出,其中約80%來自物聯網技術所衍生的資料分析與應用服務,物聯網的裝置也將超過280億個。 它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口中的“next big thing”,是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預言「讓台灣科技產業重新洗牌」的關鍵好牌,更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強調「代工廠一定要搭上的趨勢」。它,就是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 什麼是物聯網?從字面意義來看,是讓生活中所有用品(物)搭載感知技術,並擁有網路連線的能力(聯)。日後,冰箱、汽車、手表甚至辦公桌,都能連上網路,並透過隨時蒐集的數據,主動在適當時機提供你必要資訊。科幻電影中遍布「人工智慧」的場景,再也不是夢想。 「今年我們已經由e化(electronic)時代走向i化(intelligence)時代,」台灣物聯網聯盟理事長、華苓科技董事長梁賓先指出。人跟物之間的互動愈來愈強,將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i化轉型衝擊:傳產、文創、服務通路 這些改變會如何發生?梁賓先指出,「智能」與「互聯」2大技術是物聯網的核心,隨著國內技術日漸完備,生產各項生活用品的傳統產業,將受到第一波衝擊。 「人們要『有感』才會有需求,有需求才會促使技術提升,」梁賓先舉例。從3C產品和穿戴式設備如眼鏡、手表開始,物聯網旋風將一圈圈向外吹往建築、紡織等產業。當傳統大廈必須轉變為智能住宅,紡織成衣得升級做「智慧藍芽衣」時,各種所謂的「傳統」產業勢必得招募更多感知工程師,以因應轉型。 第二波改變,將發生在文創設計與策展等應用領域。近年來,愈來愈多策展強調使用者體驗,而讓展場能「自動」與觀眾互動的關鍵設備,仍然是感知與傳輸技術,例如一招手,大螢幕上的花朵就會綻放、開始播放音樂等等。 第三波衝擊則在下游的客戶服務與通路端。舉例來說,一般運動手環在店面販售即可,但具備感知器、記憶卡與雲端應用功能的「智慧運動手環」就複雜得多;它必須有App和藍芽服務、定期更新資料庫、甚至要能透過線上客服協助做「運動量諮詢」等。換言之,服務客戶的方式將更趨多元與細緻化,通路也不僅止於實體店面,包括虛擬通路的電商賣場,或透過數位介面,直接以點數方式提供下載,都將愈來愈常見。 梁賓先強調:「以i化時代的思維來看,物聯網、雲端技術、大數據、行動裝置和社群媒體,是不可或缺的5個元素,但物聯網是驅動所有需求最關鍵的力量。」原因很簡單:它與人們的生活關聯性最強,應用起來最有感。

未來人才關鍵字:速度、跨領域、感動

儘管早在2014年初,就有不少科技大老大聲疾呼物聯網的重要性,但目前在台灣帶動的職務,仍以硬體工程師為主流。 其中,又以連結實質物體(如電燈、建築)與感知技術的「物聯網工程師」潛在需求最高,因為所有即將轉型的傳統產業,都需要招募這類型人才。緊接著,是通訊層(專攻如3G、4G、藍芽技術等)工程師,即使目前已有穩定數量,但物聯網技術會讓需求再往上提升。最後,才是數據中心(如資料採集、大數據等)工程師——累積數據往往需要數年以上時間,一旦物聯網全面進駐生活後,每天傳送出巨量數據,數據中心工程師的需求就會快速攀升。 當職務需求在高度變動的同時,想成為「物聯網世代」的人才,從現在開始,就須掌握3大特質:速度、跨領域與感動。速度是為了掌握瞬息萬變的新技術,跨領域則是因應未來更多「人與物之間」的緊密連結。而感動則是最關鍵的一項:唯有貼近消費者,感受人們真正的需求,物聯網技術才有用武之地。 Hot Jobs!
★物聯網工程師: 須同時具備「智能」與「通訊」2大領域的專業知識,在傳統產品上增添感知功能,進而連網。
★物聯網業務╱企劃: 負責對外溝通物聯網業務、企劃新產品,並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產品管理師: 負責全程控管物聯網產品的生產、品管與檢測。
★物聯網系統研發工程師: 協助架構物聯網平台,並進行開發測試。另外也須負責跨平台的系統移植。

★數位IC設計工程師: 參與物聯網IC開發設計,須同時具備程式設計與影像處理能力。

台灣物聯科技 Taiwan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