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3 月
Arduino 使沒有專業背景的學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以低成本打造出有趣的應用,比如機器人或音樂DJ裝置。人人都可以實踐創意,變成一位「創客」(Maker)。但是Arduino得使用純文字C++程式編輯程式,自身也沒有內建I/O元件,必須透過連接外部電子元件才能有其他的功能,但要進行工程接線,對小小朋友來說有點太難了。這或許就是為什麼許多廠商推出了事先設計好的套件包,例如自走車或機械手臂,甚至乾脆量身打造自走車專用的Arduino開發板,如S4A (Scratch for Arduino)好降低小小朋友的上手門檻,…即使如此,Arduino對小小朋友來說,難度仍然是偏高,那還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呢?
有,就是 “micro:bit” ! micro:bit可以用Makecode以堆積木的方式來撰寫程式,本身即內建了亮度計、溫度計、電子羅盤和加速感應器等。micro:bit也能像Arduino一樣,也可以外接各式各樣的電子元件。現在新推出的Scratch 3.0 只要透過簡單設定就可以和micro:bit直接相連,因此我們就能快速結合Scratch和micro:bit 進行互動設計的開發,例如借用micro:bit的加速感應計來當作Scratch小遊戲的遙控器呢! 不僅如此,micro:bit體積比較小,還可以拿來實作攜帶式裝置。
mico:bit上的程式也可以透過Python程式語言來撰寫,以發揮出MakeCode積木語言所缺乏的功能。Python 自2017年開始,在IEEE ToP Programmming Language 都是排名前3名的,其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覷。
總結:國小中高年級生可以使用積木來撰寫micro:bit程式,而國中以上可以使用文字的Python程式來編寫micro:bit程式。若對程式有興趣的學生,未來還可以朝更進階的學習,如演算法設計或APCS這類的課程。
micro:bit
arduino
開發板
適合對象
學生與愛好者(小學以上)
學生與愛好者(高中以上)
處理器
32位ARM Cortex M4
ATmega328P
尺寸
43mm... read more
09
4 月
Arduino Alvik 是一款由 Arduino 及其合作夥伴開發的開源機器人平台,旨在讓使用者學習和實踐機器人技術,並提供廣泛的硬體和軟體支援。這款機器人設計簡單、易於擴展,完美結合了 Arduino 開源硬體的優勢,適合各種年齡層的學習者,從入門到進階者都能使用它來進行各種有趣的專案。 Alvik 機器人的設計專注於靈活性和可擴展性,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感測器、馬達和其他外部設備進行定制,創造不同的功能和應用場景。這使得它不僅適合機器人愛好者,也適合教育領域中的 STEM 教學。
主要特點:
開源平台:Arduino Alvik 是一個完全開源的機器人平台,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查看並修改其硬體設計和軟體代碼。這使得它成為學習機器人技術和編程的理想工具。
兼容 Arduino 生態系統:這款機器人與 Arduino 開發板和其他 Arduino 擴展模組兼容,用戶可以輕鬆擴展硬體來加入更多功能,如感測器、顯示器和無線通信模組等。
可編程性:Arduino... read more
18
9 月
相較於開放硬體霸主Arduino,聯發科雖然是後起之秀,但在物聯網商業化競爭領域,卻展現了低功耗且具連網能力的優勢,以 LinkIt 做為開放硬體核心,加速物聯網的創新與布局。
「Arduino並不適合做IoT!」聯發科技創意實驗室副總裁那馬可(Marc Naddell)一句話,便點出聯發科技創意實驗室(MediaTek Labs)提供的開放硬體所欲解決的市場困境,以及其未來意欲切入的市場。 (閱讀全文…)
read more
18
1 月
您正在尋找真正義大利製的 Arduino UNO R3 正版開發板?台灣物聯科技為 Arduino 官方授權經銷商,本產品為原裝進口,非兼容板,附原廠認證盒裝與靜電保護底座,品質穩定。
義大利原裝版本 vs 兼容板差異
採用 原廠 ATmega328P 控制晶片
USB 通訊升級為 MEGA16U2 晶片,非 CH340/CP2102
多一組 SDA / SCL... read more
27
3 月
組裝 Braccio – TinkerKit 機械臂 (繁體)
一起裝配,測試和驅動由Arduino控制的TinkerKit機械臂套件測試和驅動。
Braccio是意大利文,意思是手臂,Braccio是一套要自己動手組裝和使用Arduino和擴展板控制的機械臂套件。機械臂包含一共6個伺服馬達: (閱讀全文…)
read more
19
5 月
使用Arduino 軟件/ IDE 開發 ESP8266 WeMos D1 R2
Programming the ESP8266 WeMos-D1R2 Using Arduino Software/IDE
In this Instructable I will guide... read more
17
9 月
中國時報【施施╱綜合報導】
各國消費者都十分期待,5G到來後網速將大幅飆升,但若只是提高網速,業界就不會對5G產生如此大的興趣。事實上,5G引發的產業變革效應才是它真正迷人的地方。許多在4G時代受限於速度、穩定性的服務與應用,都將在5G紀元大展身手,車聯網(IoV)、物聯網、智慧城市、智慧製造、遠距醫療等,也很可能隨著5G普及加快實現的腳步。
無線行動裝置演進過程
5G時代 贏在想像力
英國行動數據分析公司OpenSignal分析師佛格表示,「不論我們想用智慧型手機做什麼,5G都能讓我們做得更快更好…試想我們可以擁有擴增實境(AR)智慧眼鏡、行動虛擬實境(VR)、更高解析度的影片、物聯網讓城市更加聰明,但真正令人興奮的,是那些根本無法預知的新業務」。
大陸移動通信產業研究院產業與業務合作部高級管理專家于江指出,5G網路的基本設計理念與3G、4G不同,「3G、4G主要考慮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交互,但5G考慮的是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每個看似平常的物體都可能作為1個IP位址與5G網路相連」。
物聯網 成為主戰場
由於物聯網的發展必須仰賴高可靠度、低延遲、大頻寬的網路技術,所以物聯網料將成為5G「主戰場」。
物聯網是指讓所有可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的網路。透過物聯網,可利用主控裝置對機器、裝置、人員進行集中控管,也可對家庭裝置、汽車等進行遙控,搜尋物體位置、防止物品遭竊等。物聯網收集的小筆資料最終整合為大數據(big data)後,可用於重新設計道路以減少車禍、都市更新、災害預測、犯罪防治、傳染病防治等社會重大措施。
較小範圍的應用則包括無線操控機器人進行手術、利用無人機進行搜索救援任務或災害評估、控制、利用可穿戴健身裝備也隨時監測健康數據,並於緊急狀況發生時通知醫療單位或發送求救訊號等。
超新星 XR取代手機
在影音娛樂、電玩常用的虛擬科技方面,除了早已廣為人知的VR、AR、混合實境(MR),5G也將催生新一代的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簡稱XR,X代表現有與未來可能出現的虛擬技術,目前常見的定義是VR+AR+MR)。高通公司產品管理資深總監史都華表示,由於XR的發展動力來自行動領域,XR終端必須具有低功耗、小尺寸、可擴展等特性,未來除娛樂外,XR還可應用在學習、工作、就醫等領域。高通甚至預言,XR將成為下個移動計算平台,有朝一日將取代智慧型手機和PC。
read more
31
12 月
【撰文/胡湘湘 圖片提供/經濟日報、fotolia】
一場針對物聯網未來發展契機所舉辦的「2015決戰物聯網──物聯網無所不在」高峰對談日前展開,由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括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SIGMU集團資訊長劉乃文、臺灣三星電子消費性電子產品事業群總經理曹紋察、宏碁自建雲事業群總經理施宣輝、福特六和產品開發處副總經理林崇銘,各自從不同的面向探討物聯網商機。 (閱讀全文…)
read more
10
6 月
感測器(Sensor)是一種能即時偵測物理或化學變化並轉換成電訊號的元件,讓電子裝置得以「感知」周遭環境。就像人類的五官,感測器負責收集光線、溫度、聲音、氣體等資訊,並作為機器控制、資料記錄與自動化反應的基礎。在 AI、IoT 與邊緣運算快速成長的今天,感測器已成為萬物聯網的關鍵入口。
感測器的主要功能
物理量轉換:將光、熱、壓力等轉換為可供處理的電訊號
資料偵測與即時回應:提供系統即時環境感知與判斷依據
作為自動化或安全控制的觸發機制:例:氣體洩漏警報、無人機自動避障
感測器的分類方式
依感知對象分類
溫度感測器(如 DS18B20、NTC、熱電偶)
濕度感測器(如 DHT22、SHT40)
氣體與空氣品質感測器(如 MQ-2、SCD41、PM2.5 模組)
光照感測器(如 BH1750、TSL2561)
壓力感測器(如 BMP280、MPX5010)
距離與位置感測器(如超音波 HC-SR04、ToF VL53L0X、VL53L5CX)
依技術原理分類
光電感測器(反射式紅外線、遮斷式)
超音波感測器(空氣中距離偵測)
霍爾效應感測器(磁場偵測)
電容式 / 電阻式觸控感測器
熱電感測器(例如熱電偶、PT100)
依應用功能分類(含新興技術)
影像感測器(如 ESP32-CAM、AI Vision 模組)
聲音與語音感測器(KY-038、VAD 模組、麥克風陣列)
手勢與近接感測器(如 APDS-9960、PAJ7620)
毫米波雷達感測器(24GHz /... read more
24
2 月
口述/唐震寰整理/劉麗惠 圖片提供/工研院、美聯社、商業周刊
面對襲捲全球的物聯網浪潮,台灣如何搶先一步?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主任唐震寰指出,將台灣原有硬體製造優勢,整合軟體與服務,才能將數位化變成實際的互聯。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大浪潮卷,全球顧問機構麥肯錫股票,2025年全球物聯網商機將高達6.2兆美元,吸引蘋果、Google、IBM、三星等國際重量級大廠相佈局。台灣擁有資通訊硬體供應鏈優勢,自然不會在這波大浪潮置身事外,科技大廠上至積台電、鴻海,小至新創公司,無鎖定物聯網商機。來看,全球物聯網市場目前尚未出現主導大局的業者;且放望去,檯面上小有成績的物聯網應用廠商,取而代之的並非是擁有龐大資源的大企業,而是諸如智慧家庭供應商Nest、穿戴式裝置業者FitBit之類的新創公司,頗有小米戰大鯨魚的味道。
物聯網大餅,台灣如以健康照護面對、工業4.0偶像應用領域為例,先前係因台灣人口老齡化速度快(內需)、醫療體系領先華人市場,席捲了因為台灣製造能力強、有完整的硬件供應鏈,加上上台灣半導體優勢通訊兵與資ICT產業優勢,兩者皆可由內需市場以及台灣獨練優勢通訊兵。
貫穿開發一套完整的系統整合平台,打造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不僅可協助台灣產業發展出應用服務整案輸出及服務化產品高價值化的新商業模式,且善用物聯網貼近用戶的特性,有機會助力台灣ICT產業跳脫缺乏規格製定能力的台灣宿命產業成長波曲線。當然其他如國內業者經營多年的居家解決方案及已有良好案例的車聯網也值得重視,必須慎重考慮相關產業在物聯網市場的發展策略。
物聯網無疑是近年來主流科技趨勢。根據國際知名市調機構Gartner 2012~2015年Top 10策略科技趨勢,物聯網連續四年列入重要策略科技前五名。 2014年對Gartner2000項資訊科技,119個趨勢領域進行調查,正式認定物聯網取代大量資訊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資訊科技。
物聯網技術與產業發展平穩
其實,備受全球矚目的物聯網到底為何?各大調研機構都有其獨到的定義。Gartner認為,物聯網是一個由實體物件所構成的網路,然後透過物件內的嵌入式科技,與內部狀態或外在環境彼此溝通,再透過網路產生互動;麥肯錫則簡單指出,物聯網就是把實體世界轉換成虛擬訊息,意即把各式各樣的物體數位化之後串連在網路上;而全球網通大廠思科(Cisco)則認為,物聯網應用已經發生了,但當聯網的「事或物」超越聯網人口,就代表物聯網時代來臨。大陸電子商務龍頭阿里巴巴對物聯網則有更簡潔的看法,稱之為「互聯網+」,也就是任一產業疊加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衍生出的應用服務。
綜合各界的看法,我們將物聯網定義為一個「服務系統」,內嵌感測器之智慧聯網設備(Smart Object),經通訊網路傳送訊息後(Interconnection),物聯網系統自行處理與分析(Intelligence)並自動做出應對、回饋與服務(Service)。
之所以將物聯網稱之為「服務系統」,係因在物聯網一連串的價值鏈上,包括:感測器製造商、智慧裝置製造商、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電信/行動網路營運商、服務創新引擎商、系統整合企業、服務提供商等,由軟體服務所創造出的產值遠遠超出硬體。根據Gartner的調查報告顯示,在龐大的物聯網商機中,Apps與服務占比超過八成,預計2020年營收可達2,620億美元。
很多人都在問,為什麼物聯網討論與研究這麼久,但直到近二、三年來才受到廣泛重視?這主要是因為技術面及IT基礎設施都日漸成熟,包括:智慧物聯網設備感測器及電池微小化及節能化的問題逐漸解決,聯網技術如藍牙4.0/ZigBee發展日新月異,雲端服務快速發展,以及3G與4G無線寬頻基礎設施及服務的普及,讓物聯網生態體系與服務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相關的應用服務自然水到渠成。
其中,智慧型手機的風行,讓智慧物件連網容易,更是開啟物聯網時代的首要功臣。根據全球行動通訊協會統計,2014年,全球行動裝置累積出貨量已超越全球72億的總人口數,為數眾多的行動裝置與服務,為物聯網打下良好的基礎。
外溢產值逾六兆美元
在國際大廠多年來投入與布局之下,不僅一般消費性物聯網產品推陳出新,例如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等;物聯網在商用領域的應用發展,也備受重視。包括能源、健康、工廠製造、零售業等領域的企業,也對物聯網高度矚目。根據思科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企業CXO(編按:泛指公司領導階層,例如CEO、CFO等)認為,過去三年均已看到物聯網蓬勃發展的趨勢,並且有超過九成的企業領導人希望公司儘快導入物聯網應用,才不會喪失競爭優勢。
隨著物聯網發展逐漸成熟,商機也不斷擴大。根據Gartner與麥肯錫的預估,到了2020年物聯網將衍生出1.9兆美元經濟外溢產值, 2025 年可進而成長達每年6.2 兆美元。
由於物聯網應用服務非常多元,因此大家都在尋找,最具商機的物聯網服務為何?對此,Gartner與麥肯錫一致提出,智慧製造與智慧健康照護服務,為兩大最具商機的應用。Gartner預估,2020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應用,將占所有應用市場比例各達15%;麥肯錫則提到,2025年製造業與健康照護的占比將分別高達37%與41%。
製造業及健康照護產業之所以有望成為物聯網最大宗的應用服務,在於它有機會解決全球邁入高齡化社會所衍生的問題;以及利用物聯網技術,讓製造業智慧化,以提高生產效率,補足人口老化造成的勞動缺口,並讓珍貴的人力資源往創新、研發與加值領域移動。
以智慧健康照護為例,全球人口結構改變,高齡者比例增加,健康費用支出亦大幅增加,勞動力也隨之下降,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與社會的重大挑戰。以臺灣為例,2025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健康支出將急速攀升,預估2025年將超過新臺幣1.3兆元(目前約為9,000億元),到2050年該項支出將超過七兆元(臺灣目前人口老化速率在全球名列前茅,205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將超過40%)。不僅臺灣如此,美國2012年的健康支出已超過2.4兆美元,達國家GDP的17%,該項支出每年將以5%~6%持續成長,超過該國GDP的年平均成長率。
為應對一個重大挑戰,全球健康照顧服務模式輻射擴散(Paradigm)轉變):從「以醫院/醫師為中心的被動照顧(治療)」轉移至「以人為中心之無虛無哮喘主動整合健康照顧服務(治療/預防/保健)」,以個人化的預防保健為終極目標。以先進國家為例,丹麥以家庭醫療服務輔助醫院醫療服務,降低急性醫療支出;而日本目前健康長壽社會,以增加國民平均健康餘命一歲為標的,讓人民更健康,並可降低健康支出,一舉兩得。台灣健保也已經準備好推動「論人計酬」制度,從疾病保險走向健康保險。
由於要推動以人為本的無塔整合式服務,服務空間樞紐醫院,擴展到個人行動與生活空間,如何有效整合應用端(如穿戴裝置與智慧型手機)、網路、雲端運算及Apps服務,開創智慧健康照顧服務,雖然屬於高環節跨領域整合工作,但可打造就銀經濟機會,開創台灣新產業。國外已紛紛推動相關智慧健康照顧服務,如e-Health或m-Health等服務。
因此,全球科技大廠爭相投入健康照顧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例如蘋果推出HealthKit平台,欲主導未來智慧健康照顧市場;另外,Google也推出與智慧裝置的「Google」整合應用台灣IT廠還在維護卡位戰中置身事外,似聯發科、宏碁、華碩、英業達均在物聯網健康照護應用服務方面表明了意願,積極佈局,台灣已擁有國際對抗之華人健康照護專業知識,及撤回的ICT產業對抗,在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的銀經濟商機中,應能掌握到很好的機會。
另外,全球陸續有許多新創公司成立,以物聯網環健康照顧服務在市場上推出了可控矽露頭角。例如,創立於2008年的健康與健身追蹤服務業者Fitbit,推出智慧手錶與手硬裝置,並結合軟體與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包括健康與健身分析的軟性服務課程,以及提供合作夥伴公開的應用程式界面,加速其創新應用服務,讓該公司成功以小搏大,竟然擊退耐吉與蘋果巨人相關合作的智慧手環FuelBandBandBandBand產品。
Fitbit以新星之姿,在健康照顧市場搶得先機。 2014年Fitbit就超過七億美元,在全球健身追蹤裝置市場拿下58%的市佔率,連AppleWatch上市首周市場也不及Fitbit。甚至Google傾力推出的Google Glass,目前也暫時以失敗退場。
這些例子引發了大廠在物聯網的戰罷吃香。回顧最初網路(網路)的發展軌跡,也是由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新創公司Facebook、Google擊垮軟體天王微軟,在網路應用服務稱王。物聯網是否會複製網路小蝦米打敗大鯨魚的歷史?後續發展值得觀察。而這也為台灣業者帶來不小的啟示,台灣若能發展出創新的物聯網應用服務,再進一步搭檔上國際大廠的物聯網平台,趁勢崛起。
善用既有優勢攻佔物聯網
整合可穿戴裝置,推出結合軟體與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增加機會搶佔市場。
物聯網所帶來的機會,台灣從科技產業企業界乃至新創公司,都在思考如何利用物聯網浪潮,開創新商機。事實上,台灣可以善用資通訊流程供應硬體鏈製造優勢,以及在華人圈卓越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整合出軟、硬體結合的應用服務系統,從台灣內需市場出發,建立了現場域,完善了軟體、硬體以及服務,打造了一套成熟的物聯網應用服務。
以誠信之健康為代表,台灣擁有全球華人地區最先進的健康醫療服務文化,國內各大醫療院所在科技化導入與應用上也走得非常快,因此科技廠商與醫療院之間的合作如果更加緊密,勢必發展出可以創造價值的醫療健康與護照物聯網應用,除此之外可以推動相關服務,也可以帶硬體製造商帶硬體製造商帶硬體製造商。
目前全世界共同面臨人口結構老化的挑戰:硬體方面,有明顯大廠在開發可監測生理數據換裝的穿戴式裝置,全球供應鏈成熟;平台方面,Google、蘋果雙雄都在發展健康應用平台。言之、需求、硬體、國際平台萬事俱備,只要台灣提出一套創新好用的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解決方案與服務,接入機會國際之勢,以整套輸出方案或服務化產品(產品作為服務)的商業模式,搭上全球健康照護大餅的列車。
以工研院所製定的「門診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系統」方案為例,結合穿戴式裝置(如智慧手錶、心率帶相關)、運動導引技術及專業領域知識解決,有效評估心臟病自我住院復健、慢性關節炎住院運動康復,及肺癌前期患者之身體適能促進等服務。在治療過程中,除曾在基長庚醫院心臟外強健中心進行臨床實驗,同時完成新竹香山區以外的社區現場域驗證。本系統結合台灣優勢產業與誠信的華人醫療領域專業知識,為工研院開發健康照護物聯網應用服務之沙漠。目前已培育出一項新創事業,並開始將ICT產業從製造業升級或轉型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擴大台灣產業者在市場的影響力。
另外在工業4.0方面,台灣工具機、PCB板與3C產品的製造能力在全球居領先之列。因應物聯網時代到來,如何感測器與智慧裝置,結合創新服務與模式,讓我國從低附加價值之產品製造或代工角色,躍升為服務化產品的提供者,新增系統整合、製造工藝規劃與維修等服務收入,提升所製造或代工產品之附加價值,屬於工業4.0時代智慧自動化,相關產業所要提升的。
硬體製造+垂直產業知識
其實,不只是健康照明、智慧製造應用服務,包括智慧家庭、智慧公共服務等,台灣也應該是整合硬體製造優勢,創新服務開拓市場商。例如,我國高速公路收費系統e-Tag,在國內經過長年的服務驗證之後,目前已成為感測成功率高達99.8%的商業化應用服務,獲得越南的青睞,因此越南政府高層已派人到台灣參訪,最早於2015年底在越南國道一號
當然,除了其他軟性硬體廠商可以從物聯網趨勢中創造新的機會之外,由於物聯網需要非常多元的創新應用,因此也正為全球新創公司帶來的成功契機。貿易之際,台灣旺盛的創新創業能量,也應該迎合這股物聯網大浪潮,積極以國內物聯網創新應用,搭檔蘋果、谷歌等國際分散式的平台,尋找站在巨人依托上開創全球市場的機會,或者與國內科技大廠如華碩、宏碁等,一起從市場出發,首先跨足全球市場,都是可行的方向。
綜觀而論,全球製造與IT大廠都競相參與分食物聯網市場大餅,在主導業者尚未出現之際,整個市場呈現出小廠急創新、大廠忙併購的活躍,當然這也顯示出未來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台灣在應用硬體製造能力優勢之際,必須改善硬體思維製造,在軟體與服務上下更偉大的功夫,打造整合硬體+軟體+服務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能力,同時也憑藉台灣擁有推動華人圈的文化、藝術與優質生活底韻,創造出具有競爭力的連網創新應用服務,進一步在全球運輸機服務所打造的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新創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發展企業所創造的全球成長。
延申閲讀
台灣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物聯網產品一站式購買平台
read more